2017-06-12 09:45 区情综述  
2016田家庵年鉴:区情综述

田家庵简况

  【建置沿革】 田家庵区地处淮河以南,夏商时期属淮夷部族地区。相传虞舜南巡躬耕于“舜耕山”,夏禹治水多次莅临淮上。

  西周时期,江淮间淮夷部落逐步形成邦国,区境为州来国地。东周时期,吴与楚先后崛起,竞逐江淮。《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楚灵王率军进逼淮河流域并征服州来,区境被楚国纳入势力范围。蔡昭侯十六年(公元前503年),蔡国都城迁入州来,改名下蔡。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州来为楚所灭,下蔡复入楚地,境域属楚。

  秦代,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设楚郡,区境为楚郡领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楚为九江、庐江、会稽等郡,区境属九江郡。

  西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区境为淮南国辖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伏诛国除,区境复为九江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朝设十三部州刺史,区境为扬州刺史部所巡。东汉,区境属九江郡寿春县。三国时期,曹魏设淮南郡,区境为淮南郡所辖。

  西晋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东晋咸和初年,区境为侨置的南梁郡辖地。

  南北朝时期,区境范围内先后为侨置的豫州、南梁郡所辖。

  隋统一后,区境属淮南郡寿春县。随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管理体制,区境属寿州。

  唐代,淮河以南为淮南道,区境属寿州寿春县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唐末纷争不息,开始割据,区境为杨吴、南唐边陲重地。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区境为后周据。

  北宋统一后,江淮地区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淮南路取代淮南道,区境属淮南路寿州。正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区境分属寿春、下蔡两县。南宋,区境属淮南西路。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宋亡,淮南路废,区境属元。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区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寿州管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濠州怀远县,区境东部地区归属怀远县所辖,西部地区为寿州所辖。

  明代,区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怀远县。

  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一分为二,成立安徽省,区境西部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所辖,东部为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凤台县,区境分属寿州、凤台、怀远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区境分属寿县、凤台县、怀远县所辖。民国18年(1929年),田家庵建乡,设乡董办事处。民国21年(1932年)废乡,实行保甲制,设联保办公处。民国27年(1938年)6月2日,侵华日军占领田家庵。同年初冬,成立维持会。民国29年(1940年),汪伪“南京政府”成立,田家庵建镇,改维持会为镇公所。民国34年(1945年)秋日军投降,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矿区,田家庵镇设4个保,东郊和南郊各设1个保。

  1949年元月18日田家庵解放,撤镇公所,成立田家庵镇治安委员会。同年2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淮南煤矿为中心,由凤台县、寿县、怀远县各划一部分地区,设立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田家庵境域划归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管辖,同时撤销治安委员会,成立田家庵镇人民政府。同年11月24日撤镇,建置田家庵市,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1950年9月22日经皖北行署批准,撤销田家庵市,成立淮南市人民政府(县级),恢复田家庵镇建制。1952年6月,设省辖淮南市,田家庵区境属淮南市管辖。

  1953年5月22日,淮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田家庵镇,建置田家庵区(科级),1955年2月升格为县级区,同时区政府易名田家庵区人民委员会,隶属淮南市。“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8月25日,田家庵区改名为向阳区。1968年5月14日,成立“三结合”的向阳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8月19日,按照淮南市革命委员会通知,“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向阳区,恢复田家庵区名。1980年9月27日,区革命委员会及其内设机构撤销,改设田家庵区人民政府。区政府原驻淮河路,1984年至1987年,陆续迁至国庆中路128号。

  【地理位置】 田家庵区位于北纬32°32′45″~32°41′09″与东经116°54′12″~117°03′02″之间。地处淮南市东南部,淮河中游南岸、舜耕山中段南北,东与大通区毗邻,东南与合肥市长丰县接壤,南与寿县隔瓦埠湖相望,西与谢家集区为邻,北濒淮河与潘集区划水为界。区域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32.55公里,总面积256平方公里。

  【地貌地质】 舜耕山东西贯境,分山南山北两区域,呈中间高两边低自然地形地貌。境内舜耕山绵亘起伏10余公里,从豹头山至火石山有馒头山、五层山、洞山、刘家山、罗山、刺山等15个山峰,最高峰五层山海拔215.72米,平均海拔100米。山北,南高北低,逐坡递减倾斜至淮河,有岗有湾。山南,北高南低、南部逐入瓦埠湖,有岗有洼,以洼冲坡地和岗地为主。淮河沿北境而过,瓦埠湖、十涧湖、泉山水库、滚庄水库等众多湖泊、水库分布境域。全境山水相连,岗洼相间,有山丘、岗地、洼冲坡地、河谷平原四类地形,分为丘陵和沿河湖滩地平原两大单元。

  舜耕山地质由晚元古生代震旦纪和上古代寒武纪灰岩、页岩、砂岩等组成,以灰岩为主,其残积、坡积土壤多为石灰岩土。丘陵与沿河湖滩地平原之间的缓冲带,起伏不平为岗地,属于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基质是下蜀系黄土,占全区总面积的29.5%。北部、南部均为沿河湖滩地平原,同属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基质由近代黄泛冲积物构成。北部淮河沿岸的河谷平原,为潮土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17%。南部由瓦埠湖、高塘湖及其支流沿岸的近代沉积所形成的滩地,地面低平、起伏较小,为黄土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53.5%。

  【气候特征】 区境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度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夏雨集中、梅雨显著,秋高气爽、无霜期较长,冬季夜长昼短、日照时数少。

  气温。春暖、夏热、秋凉、冬冷。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气温16.8℃。2013年年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0.6℃,是5年中唯一超过40℃的年份;2015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为5年中气温最低的一年。

  雨雪。每年5月至9月为雨季,其中6月至7月为梅雨期,7月至8月为汛期。夏季雨量充沛,占年降雨量的50%。2011年至2015年年均降雨量880毫米。2011年降雨量795毫米,是5年中最少的一年。2012年降雨量893.4毫米,是5年中最多的一年。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5年初冬,三次初雪均形成积雪。

  日照。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956小时。2013年日照时数2110小时,比5年年均日照时数多154小时;2014年日照时数1718小时,比5年年均日照时数少238小时。

  【自然灾害】 雾霾。2011年至2015年冬春季共出现大雾天气56天,年均11.2天。2011年冬春大雾天气有9天;2013年出现季节性大雾天气13天。雾霾天气年年有,且呈多发增长态势。

  水灾。2013年6月25日凌晨至16时,地区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市区最大降雨量达139.9毫米,主城区学院北路、国庆东路、前锋社区及部分下穿桥积水严重,导致部分居民家中进水和道路交通受阻。2015年6月23日至7月16日,田家庵地区累计降雨量550.5毫米,超过历史同期最大值,其中6月28日至29日两天降雨量273.5毫米,城市主干道普遍积水,洞山大道、朝阳路、国庆路、淮舜路部分路段积水严重,最深处超过1米;泉山立交、广场北路立交、淮舜路立交、田东下穿桥积水阻断交通;前锋、赵店、淮滨等地区居民家中进水,淮河新城、金地国际城等居民小区积水较深。石姚湾农作物受涝面积15750亩,绝收面积12450亩;水产养殖损失面积1200亩,林业受灾面积2543亩。水毁农田生产道路17公里、桥涵2座,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91万元。

  雪灾。2015年一场早到的大雪形成积雪,造成冻害,在地乌心菜、大白菜等大路蔬菜损失殆尽。乌心菜、大白菜分别由往年的1.6元/公斤、1.0元/公斤涨至9元/公斤和6元/公斤,蔬菜价格高位运行至2016年初春。

  旱灾。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降水量92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4成。造成2010年秋至2011年春较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1.2万亩。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持续高温少雨,累计降水量仅有27.8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7至8成。7月23日至8月19日,连续高温超过35度。其中高温超过37度的天数有19天,最高气温达40.6℃度。农作物受害面积16.6万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2015年,全区土地总面积24999.03公顷。其中耕地11444.04公顷,园地229.70公顷,林地1294.92公顷,草地19.67公顷,城镇及工矿用地7847.1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28.1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19.12公顷,其他土地116.34公顷。

  动植物资源。境内有动植物资源200余科1000余种。其中野生及药食同源植物类700余种;药用动物类100多种。

  水资源。区境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支流瓦埠湖次之。淮河由安成镇石头埠入境至舜耕镇下陶社区出境,流长16.5公里。全区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4000公顷。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淮河高位漫滩、滨河浅滩和瓦埠湖一级洪冲积阶地,储水量为0.11亿立方米。

  【人文资源】 区境现存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战国晚期至三国、唐宋至明清古墓葬、古寺庙、古寿州窑等遗址8处,古祠堂2座。其中魏家孤堆遗址(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武王墩(西周)、大孤堆(三国)和尹氏宗祠(清道光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申报项目12项。

  【旅游资源】 2015年,区境原有龙湖公园、舜耕山两大景区。龙湖公园改建后,于2011年被评定为4A级景区。创建3个省级旅游(优秀)乡镇、2个革命教育基地,山南中央公园基本建成,至2015年辖区有114个备案旅游营业机构,为区境内外游客提供国际、国内旅游服务。

  【人口构成】 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62.05万人,其中男性30.78万人,女性31.2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0.29万人,乡村1.76万人。本年度户籍人口56.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5万人,乡村10.53万人;出生人口0.52万人,出生率为11.2‰,死亡0.13万人,死亡率为1.85‰。

  【行政区划】 2013年11月,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委托谢家集区管理。2015年10月结束托管,同时将三和镇委托给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管理。2015年,田家庵区境共有安成镇、舜耕镇、三和镇、曹庵镇、史院乡4镇1乡,洞山街道、泉山街道、淮滨街道、新淮街道、公园街道、田东街道、国庆街道、龙泉街道、朝阳街道9个街道,共14个乡级政区。实际管理安成镇、舜耕镇、曹庵镇、史院乡3镇1乡和9个街道,13个乡级政区,下设28个村民委员会,8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田家庵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4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2亿元,年均增长率7.0%;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4.3%和9.4%;三次产业比由2.2∶48.5∶49.3调整为2.3∶34.6∶6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7425元增加到37747元,年均增长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846.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182.36亿元的4.64倍。财政收入由9.66亿元增加到12.72亿元,年均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03.1亿元增加到182.3亿元,年均增长12.6%。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业发展提质提速,获批“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省信息消费试点区”、现代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城郊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全市县区领先位次,多次荣获“全市县区发展考核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基础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清淤疏浚石姚湾新老中心沟16公里,新修生产路网6公里,新扩建农田水利工程3个。生态特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基本建成绿源、石姚湾等特色生态园6家,曹庵镇草莓蓝莓、安成镇石头埠萝卜、史院乡绿色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培育天惠肉食品、连氏牧业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新增淮畔大学生创业基地、久玖农业等特色生产基地3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家。完善安成经济开发区和现代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不断完善道路、排水、信息、能源、环保及其他市政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综合承载力逐步提高。

  【园区建设】 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完成安成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启动现代产业园扩容升级计划,化解债务5000万元。建成4平方公里现代产业园和安成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17.5万平方米。安成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电子设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促进产城融合。淮南现代产业园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设计加工等新兴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等生产型现代服务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城乡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化率达97%。城乡建设,累计征迁拆违600余万平方米,供地2.8万亩。完成旧城和棚户区改造11415户,农房、危房改造2560户,高标准维修改造老旧小区32个、小街小巷257条,新建改建菜市场9个。城乡环卫一体化专业保洁实现山北区域全覆盖。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4条18.4公里、农村生产生活道路53条57公里。完成永安大道南北路段、淮潘路、淮舜南路和广场南路下穿立交等道路工程。亚行水系治理项目,防洪保安、农田水利、乡村通达、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农村饮用水等5大农村建设工程稳步实施。生态建设、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先后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城区”、“全省环保模范城区”等称号。

  【改革开放】 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财税、市场监管、公共卫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民营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私营经济主体数量达3.25万户,是“十一五”末的4.9倍,被评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高新技术和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均为“十一五”末的4.5倍以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申请专利1万余件,授权6244件,均占全市的2/3以上,连续5年跻身全省市辖区“双十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招商引资】 重点推进工商业地产招商、标准化厂房招商、楼宇经济招商、节会招商,引进世纪天成欢乐谷、万城广场、上海新世界等项目362个,到位资金360亿元。推进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万达广场、浙大网新科技金融创新基地、胶原多肽产业化等高成长性项目,安徒生儿童广场、中影影院、八佰伴等知名品牌签约商务楼宇。2015年引进项目5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到位资金66亿元;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77%。2011年,引进内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0.87亿元,比上年增长60.2%;全年实际引进外资903万美元,增长20.9%。2012年,全区引进内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实际引进外资1001万美元,增长10.9%。2013年,引进内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90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全年实际引进外资1895万美元,增长245.8%。2014年,引进内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51万美元,下降81.5%。2015年,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69.1亿元,完成省外投资22.3亿元。

  【社会事业】 累计民生投入近3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以上。实施省、市民生工程,落实97项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再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就业先进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分别增加15041元、576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翻一番。累计投入16.5亿元,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成功打造少儿艺术、老年艺术、社区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三张城市名片”。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计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增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平安田家庵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荣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少儿舞蹈等文化艺术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20余项。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