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工作 建言献策 专题调研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 > 专题调研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18 17:53:25     来源:政协办
   打印   字号:  

  为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靓丽乡村风景线,更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2022年度政协重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计划》和《区政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口协商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相关区直部门,深入曹庵镇、史院乡等地,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相关内容开展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高位推进机制。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后,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22年以来,加大推进以“一点三线”“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完成改厕260户、清理沟塘166口、农业生产废弃物690吨、乱搭乱建154户、废旧广告牌558块,推动乡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整体规划不够合理。部分农村地区房屋规划不合理,农民按自身意愿随意改造修建房屋,布局凌乱,新旧杂陈,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同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较重,人员力量分散,需要协调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缺少一套较为完善的相互协调和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二是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大多数村庄的人居环境治理都存在政府一手抓、村民局外观望的现象,村民的参与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大多是“各扫门前雪”。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和陈旧思想观念等影响,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情况。多数村庄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村里人口多为老人和小孩,无力承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任务,主动参与治理的意愿不强。

  三是治理资金缺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投入量大、投资时间长,投入相对不足。目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投入,筹资渠道单一、投融资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需要。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上级拨付,实力较弱,能够使用的公共资金较少,没有多余的财力建立专业化的人居环境整治队伍。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且市场资源匮乏,整治资金投入需求大且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再加上投资保障的相关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对此望而却步。

  四是长效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对后期运行管理监管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部分设施运行缺乏管理维护,出现了“重建轻养”的问题,影响了整治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三、意见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坚持建管并重、系统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投入,齐心协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坚持谋定后动,绘好“路线图”

  充分认识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建设一盘棋取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重要原则,把规划视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先手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施工图。一是倾听民意民声。各级领导要深入农民家中逐户走访、宣传政策、征集意见,让村民主动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认同规划、实施规划。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注重地域特点,尊重文化禀赋,体现乡土风情,因地、因村、因户规划,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品质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治理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个部门,应根据工作的需要制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推进工作,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商共议制度,发挥整体效益,推进整治工作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和整治标准。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出台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旱厕改造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快编制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规范建设有方案可依,有标准可循,有效果可验。

  (二)坚持宣传引领,唱好“协奏曲”

  农民作为治理主体,应全过程参与,承担主体职责。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积极运用村内宣传栏、广播、微信平台等各种宣传方式,多途径、多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让村民意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与政府及社会群体协作,逐步推动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更好地完成当地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习惯。采取定期抽査评比等方法,培育、宣传、评选、表扬群众身边的榜样,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榜样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群众,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机制。顺应乡村人员结构、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构建以乡镇党委政府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村治理新机制。积极培育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坚持多措并举,做大“资金池”

  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财政资金,统筹利用好国土整治、土地出让收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清洁工程、环境综合整治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构建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制度,根据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对重点治理项目进行优先资金扶持,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治理效用。二是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废弃地、边角地等闲置土地,优先用于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质押融资办法,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集体经营性收入用于设施设备日常维护支出,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减轻资金压力。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项目总承包、PPP合作等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积极探索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衔接,充分发挥乡村基础设施的外部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四)坚持统筹推动,打好“攻坚战”

  一是做好建管结合。在设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同步考虑运营主体、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工作长久落实。例如,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实现粪污综合治理一体化,坚持粪污一体、建管并重、应收尽收,项目“投资、建设与运维”由一家单位负责,从体系设计开始就兼顾投资成本、运维成本、产品质量及工艺运营效果。二是健全互评监督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机制,逐步培育群众责任意识和付费意识。同时,建立保洁项目方、保洁员、住户互评监督机制,形成保洁员监督群众做好“门前三包”,群众监督保洁员做好清洁保洁的良性机制。落实垃圾收集、清运问题举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三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地域为基点细分网格,明确管理人员、职责、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开启“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网格互动管理模式,网格员发现问题现场拍照,第一时间发送至线上农村人居环境微信工作群,线下督查组开展全天候巡查,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调度、快速处置。乡镇党委政府建立督查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跟踪督促相关问题整改到位,村“两委”联合网格长定期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政协田家庵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