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工作 建言献策 专题调研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 > 专题调研
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发言
时间:2021-01-28 17:20:39     来源:政协办
   打印   字号:  

  为推动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健康发展,按照《2020年度政协重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计划》和《区政协“垃圾分类”对口协商活动工作方案》要求,田家庵区政协组织相关部门和政协委员,实地调研田家庵区试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前往先行先试地区深入学习当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成功经验,依托社区委员工作室开展垃圾分类协商活动收集社情民意,邀请部分区直部门、乡镇街道和社区负责人、物业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交流,力争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谋实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田家庵区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现状

  田家庵区高度重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政策宣传、设备安装、撤桶并点、积分兑换等活动。明确我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目标,配套出台《田家庵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区公节办〔2020〕2号),明确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责任分工,选择部分党政机关率先试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区直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起草《田家庵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为建立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夯实基础。科学谋划区级试点,初步确定洞山新村(上东锦城)为试点小区,洞山街道全部辖区和全区公共机构在今年底前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大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力度,城区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大幅度提升。强化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区政协联合城市管理部门,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结合机关文明实践活动,共发放垃圾分类主题环保购物袋500余个,宣传材料千余份,营造了倡导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自5月份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南山村和文明村共计发放致社区居民朋友一封信和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289户,居民知晓率达到总户数的91.34%。指导1984名居民操作智能设备,发放厨余垃圾袋3755卷,环保袋1191个,办卡1876张,办卡率达74.89%。各类回收物累计投放已超过5304公斤,有害垃圾约28.4公斤;累计清运厨余垃圾约3.95吨。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垃圾分类投放意识尚显薄弱

  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只有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才能从源头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但从目前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看,垃圾分类处理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来推动,公众宣传形式渠道不够,缺乏相应的舆论监督,以及受居民长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淡薄,试点居民小区办卡用户的卡片使用率只有50%左右,参与度有待提升,单纯依靠居民的自觉性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较为困难。

  (二)垃圾分类工作经费保障不足

  现阶段我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目前仅有市级财政的部分投入,县(区)级财政配套投入不足。

  今年初我区通过申报2020年中央预算内项目,申请垃圾分类项目资金约16200.1万元,正处国家发改委的审查阶段,而其他国家、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也未到位,区一级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难以启动和开展。

  (三)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仍不完善

  目前的试点工作仅仅在小区内配置了分类收集容器,主要是将传统的垃圾收集点的一个垃圾桶转变为几个分类桶,没有真正建立“前期分类投放、中期分类收集运输、后期分类处理利用”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清运车辆无法满足分类清运、垃圾末端处理未能跟进等问题,使得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

          (四)垃圾分类监管体系没有建立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涵盖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与末端处理等过程,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没有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相应责任主体也不够明晰,缺乏必要的奖惩激励制度,未能构建起权责明晰的全链条监督管理体系。

  三、对策建议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建议围绕加强制度保障科学管理、优化分类收运流程、提升末端处置能力等,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通过设立机构、健全机制、树立标准、完善立法等方式,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淮南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及监管提供法律约束和保障。借鉴合肥市蜀山区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监管机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监管中心专职负责全市垃圾分类指导、统筹及实施工作。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细化工作内容,出台量化考核办法,完善市、区、街道、社区等多层次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管理体制,构建垃圾分类全链条监督管理系统。

  (二)厘清工作职责,发挥物业主体作用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能促进社区和谐、改善社区环境,还能有效提升物业服务品质和物业行业形象。要充分发挥小区物业熟悉居民、便于引导、利与监督的先天优势,将物业主导作用贯穿于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始终,打造“政府引导、物业为主、市场参与”垃圾分类模式。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对物业管理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社区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形成物业垃圾分类督导员-社区网格员的快速反馈机制,加强网格巡查和后续整改,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明确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履行物业服务的单位为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人,做好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维护、宣传督导、回收分拣等工作。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对物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联合社区每月对物业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评分,促使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物业管理的日常工作。

  (三)注重舆论引导,提升源头分类实效

  采用示范引领、媒体报道、学校教育、正向激励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认同感。党政机关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做好垃圾分类,并推动垃圾分类向事业单位及经营性场所延伸,以示范带动、行业引领,推动垃圾分类的全覆盖,充分确保全民有序参与、良性运转。通过聘请推广大使、招募志愿讲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的规模化和常态化。编印中小学和幼儿园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在学校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探索垃圾有偿回收、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分类投放积极性,营造愿意分、分得清、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金支持,提升垃圾治理水平

  加大垃圾分类工作资金投入,用于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中的设施设备项目建设和生活垃圾分类监管体系建设等。制定合理、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重点保障试点小区集置点、撤桶并点建设、督导员工作补贴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做到应投尽投、应配尽配。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实施PPP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广拓资金投入渠道。

  (五)加快建设力度,完善分类运作体系

  以精准投放、规范收运、科学处置为目标,围绕分类投放点设置、分类收运车辆配备、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实施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管理。加强小区的集中投放点建设,根据小区面积、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垃圾日产量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各种形式的投放点,扩大覆盖面。超前谋划,制定政策,加快末端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相关产业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真正实现“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六)突出因地制宜,细化分类投放模式

  在居民小区推广定点定时集中管理模式,强化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专业化队伍建设,聘请垃圾分类督导员桶边值守、现场督导,强化与居民的面对面沟通引导,将居民知晓率转化为行动力,提高投放准确率。在符合条件的、硬件设施好的新建小区实行全智能投放模式,居民刷卡投放垃圾,凭卡内投放累计积分兑换奖品,提高投放积极性。商场、医院等公共机构要充分发挥物业和产权单位的自治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政协田家庵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