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2020年度政协重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计划》安排,区政协以做精城郊农业为主题,组织相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城郊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地察看我区城郊农业发展情况,赴合肥、马鞍山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多次召开座谈会商讨对策建议,取得了较好的调研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郊农业发展,把“做精城郊农业”列为“五做一补一主攻一攻克”八项战略行动计划之一,制定《田家庵区实施“做精城郊农业”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和《田家庵区促进城郊精品农业发展政策实施意见》,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城郊型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城郊精品农业发展补助和奖励政策,在企业用地、项目、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发展精品特色农业。二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培育壮大规模化种养殖,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单一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生态养殖、特色产业种植、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化脱毒育苗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规模农业园16个,培育了草莓、西瓜、肉鸡、稻蛙(虾)、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三是龙头企业辐射作用明显。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提升传统粮畜产品企业层级、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拓展农业旅游资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作用等提升城郊农业发展质量。全区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产值6.7亿元;农民合作社91家,直接带动农户3500多户,带动农民增收1.7亿元。四是现代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力发展沿淮河生态休闲产业带、沿新老206国道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沿瓦埠湖绿色粮食蔬菜产业带,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区域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进。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进度,突出产学研合作和产品创新。陈剑平院士工作站落户我区,承担的研究课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2019年首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科技引领特色产业品牌化运作,“淮南麻黄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龙脑樟生产基地挂牌安徽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投入不足,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发展对气候、市场等因素依赖偏大,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产道路和水利干渠等欠账较多,制约了规模农业的发展。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足,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鲜果蔬储存和外销相对不便。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导致流转力度不够,土地规模效益偏低。
(二)产业规模较小,融合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部分地区还没有规划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园区。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布局较散,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使得整体发展效益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不少农副产品都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企业都对农旅结合模式作了有益探索,但融合层次普遍较浅,部分仅限于项目单一的农业观光采摘,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够,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科技支撑不够,品牌层级偏低。农业人才技术相对匮乏,科技带动能力不足,农村技术推广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文化教育程度偏低,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不够,很难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品牌效应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够,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知名度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建议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现代化城郊农业体系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促进产业融合
根据我区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科学布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不断深化农业三产结构调整。通过特色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加大土地规模流转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注重农产品包装与初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自然风光、乡村风情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借鉴合肥牛角大圩和音乐小镇等典型经验,深入挖掘各乡镇特色资源,打造有田家庵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投入机制
加大对城郊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确保农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物流体系,形成农田水利、电网、道路等生产条件更加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出台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激励政策和奖补措施,着力招引一批设施类农业项目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冷链物流、特色小镇等项目,增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加强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深化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控、施肥节水、加工储运等方面加快创新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借鉴合肥市庐阳区实现核心功能区土地全部流转的先进经验,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出台奖补政策,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严格管控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的行为,保护好现有耕地,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
(三)完善市场体系,提升产业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业功能。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采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农产品电商提升行动,达到“线上线下”互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立足曹庵草莓、宋王蓝莓、石头埠萝卜、淮南牛肉汤、淮南麻黄鸡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区域品牌,依托曹庵桃花草莓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农产品影响力,吸引游客直接品尝、体验生态农产品,实现产地销售,实现“品质品牌”双赢。
(四)抢抓发展机遇,推动提质增效
一是打造长三角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把握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推进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升加工转化率,实现现代农业效益提升。二是强化市场对接,通过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等方式,共建长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参加长三角各类展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品牌影响力。三是强化资源对接,吸收长三角农业技术成果和发展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突出人才保障,增强发展动力
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和完善农业人才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个乡镇特色产业建设、旅游业发展、重点企业培育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事农业农村生产和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能力。重点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鼓励其带头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吸引青年回乡创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