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工作 建言献策 专题调研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 > 提案选登
关于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1-09-09 10:00:54     来源:政协办
   打印   字号: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体系、提升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创新能力、助力我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田家庵区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与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交流。积极与江苏省常州市江宁区建立友好县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设创新平台,共育人才团队,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形成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进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方面为加快融入制造强省体系中,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等。但在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全方位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部分高校及合肥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了研发分支机构。这些均以点对点、松散型的合作为主,与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的对接还缺少整体布局,缺乏系统性,合作的深度、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保障支撑力度有待提升。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每年发布数十项科技成果,实施多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高端科技项目。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制定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合作的专项政策,整合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人才、项目、平台、信息等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承接转移的能力不强。客观来看,与我市空间距离很近的合肥、上海等地区是我们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之,大院云集,大所林立,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不计其数,这些科技成果都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落地、转化。过去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承接工作,但由于政策、场地、资金等原因,我们的承接能力还非常有限,无法吸引有分量、有价值的高端成果到我市落地。

  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近年来,我区打造50科技之星创新人才团队、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80%来自于沪苏浙。开展“人才技术培训活动,已为企业培养了数百名财务、技术、行政等人才,超百名人才科技工作者。但我区与长三角城市之间存在着政策壁垒,企业创新承载力较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风投、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工作不够到位,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能够与长三角地区形成无缝对接的协同创新体系。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构建长三角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制定专项融入长三角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并与长三角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加强对接、互融互通。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大型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淮南创新创业;扶持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来淮南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共建研发机构及产业研究院,合办、创办高精尖科技公司等。专项设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与长三角地区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创业、平台搭建等活动。

  二、加强人才交流互动及人才团队建设。组织科技工作人员到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地考察,学习科技创新走廊、众创空间、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创园、高新区、特色科技小镇等建设及城市间创新合作经验、做法。选派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到长三角地区相关部门和科技型企业挂职学习;邀请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来我市职能部门挂职;积极引入长三角科技专家到我市企业担任技术顾问、项目主持人、项目异地评审专家。

  三、建立多方有效合作机制。加大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创新联盟等的对接与合作力度,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等资源转移,使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成果、人才到我区落地生根、发展社大;推进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共建产业园,共建大学业园区等科技孵化器,设立高校院所分部及研发分支机构等;引进长三角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成立科技银行,开发科技创新货、科技小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组织企业申报科创板;将企业研发仪器设备联接到沪浙苏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使企业实现仪器设备共享;积极推进企业加入长三角相关创新联盟,共享联盟创新资源。

  四、打造承接高地。利用我区地理优势,组织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及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合肥的院校、企业来我区开展产品展览、成果展示、企业调研、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专题论坛等活动。加快淮南创新园区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将我区建设成为产业研究院的载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公共服务的中心以及高端科技孵化器,积极承接、集聚长三角地区优秀丰富科教资源。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先进技术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政协委员刘奎新

  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政协田家庵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