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工作 建言献策 专题调研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 > 建言献策
创新社会治理 演绎基层“和美之治”
时间:2022-01-07 19:18:18     来源:政协办
   打印   字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为提升我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深入我区村、社区开展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田家庵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近年来,田家庵区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尤其在2020年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之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田家庵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成立了“区社区建设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各乡镇、街道也相应健全了组织机构。定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推动新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二是深入开展网格化治理。乡镇街道根据城乡社区实际,遵循“属地管理、规模适度,边界清楚、责任明确、便于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各社区、村以区域网格为基础,建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服务中心进行民意搜集,民情汇总,构建起全覆盖的“组织网”、零距离的“服务网”、精细化的“治理网”,提升了社区综合管理水平和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大力推进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平安田家庵和法治田家庵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依托“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和“平安乡村”建设开展视频巡防,2016年以来,建成了31个治安巡防点和4个现代化大型社区警务站,在主城区打造5个“一分钟处置圈”、23个“五分钟处置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是打造专业人才队伍。田家庵区按照《组织法》的规定,合理配备社区干部,并采取“逢进必考”、“择优录取”的选聘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每年至少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两年至少接受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0小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二、田家庵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工作队伍薄弱

  一是社区工作者专业人才所占比例不高。全区社区中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271名,占全区社区工作者比例约35%。二是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不高。社区主任、书记每月约2900元,副书记、两委每月约2700元,绩效每年7800元至8600元不等,没有公积金,节假日值班及非工作时间加班待遇无从落实。三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由于晋升空间小,对社会工作者工作的理解、认可和接纳度不高,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专业化、年轻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支撑。

  (二)基层工作任务繁重

  田家庵区辖4个乡镇、9个街道,共91个社区、28个行政村,辖区人口597207人(不含三和镇),而村、社区两委总共才602人,基层社会治理只靠村、社区两委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够的。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工作者疲于应对日常工作,很难集中精力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上有所作为。

  (三)共建共治参与不强

  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力军主要集中于“老、少、贫”三类居民,中青年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普遍不多,参与内容上也很少涉及社区规划、社区事务决策、社区公共权力运作的监督等,村(居)民协商议事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区共驻共建单位作用发挥不充分,主动性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共驻共建机制和办法,工作流于形式化,效果一般化。

  (四)治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数据共享是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但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等现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都是垂直系统,数据只能在部门内部互通应用,并未能与其他部门从横向上形成数据互通、信息整合的通道,彼此间的数据不相往来。基层群众对于网上办理日常业务不熟悉,缺少便民、覆盖面广的智慧软件。

  三、田家庵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打牢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充分认识到“基层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持续加大服务阵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锻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将党建工作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党的工作与村(社区)的发展同步进行,更好为百姓服务。坚持党建引领物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物业管理工作从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二是激发基层治理红色动能。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包保网格、走访群众制度,推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推广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网格支部、党小组负责定期收集居民需求和建议,为居民排忧解难,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搭建党建共建平台。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推动形成社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精准“牵手”、党员特长与群众所需所盼“靶向”对接的良好局面,切实发挥好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保障

  一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借鉴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发挥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使其成为统筹区域治理、有效联接各方、协调指挥有力的坚强“轴心”,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增强基层的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

  二是打造专业、稳定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提高考取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奖励标准,激发社区工作者考取专业职称的动力。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社区工作者晋升制度,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

  三是建立“1+X”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1”是以社区工作人员、聘用专职网格员等专职力量,“X”是物业、社会组织、共建单位、机关下沉人员、志愿者等兼职力量。积极吸纳小区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等社会服务人员转化为兼职网格员,统筹安排党员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网格,广泛宣传发动网格内的热心党员群众,汇集多方力量。在村(社区)主要活动场所或者显著位置公布网格名称、区域范围和网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推动“三治融合”,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动力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支撑,统筹发力,协调推进。

  一是加强自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乡镇(街道)党(工)委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指导开展议事协商活动,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规范村(居)委员会、村(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居)民协商议事机制,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培养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调动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健全法治。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到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综合运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三是倡导德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倡导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民风和家风,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教化作用。

  (四)加快信息“智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是搭建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平台。完善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建立统一的基于大数据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平台,整合多部门的社会信息,推进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化运用,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精准化服务。二是打造多方协同共治的综合治理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网、物联感知网、治安防控网、舆情监测网,实现对基层社会“人地物情事”的信息化管理,为社会重点要素的动态管控、基层民情形势的分析研判、民间矛盾纠纷的联合调处提供信息化支撑。三是建设便民的“智慧社区”软件。通过建设、推广便于群众掌握的小程序和软件,涵盖社区服务、一键报警、活动信息等多项功能,为居民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服务。

  淮滨街道政协工委

  

  关闭页面
版权所有:政协田家庵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