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今年,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拉开了打赢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为深入了解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建设情况,民盟田家庵基层委员会先后前往淮南市田家庵区、潘集区夹沟镇、凤台县朱马店镇、寿县大顺镇和芜湖市南陵县进行了调研,现将我区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按照“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体系”的要求,我区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管理,实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管理公司)转运、市东部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二)加快推进乡镇污水治理。按照《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省每年完成20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据此,2017年省级下达我市33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任务,要求2018年底完成建设。截至2018年底,33个污水治理任务已建成26个、投入运行25个。其中,我区史院乡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三)稳步实施农户改厕工作。今年,我区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实施自然村常住农户厕所改造,重点对不能纳入管网集中收集处理的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旱厕)进行改造,让农村群众用上水冲式卫生厕所。截至2018年11月,田家庵区完成3386户自然村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均高度重视,亲自挂帅,亲自推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效。但我们也发现,在广袤的农村,一些地方仍存在“脏乱差”现象,背后的根源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是以政府主导的惠民工作,但群众积极主动作为的少、坐享其成的多。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于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为检查考核而突击整治、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观念。广大群众因受传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尚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存在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杂物等现象;少数群众存在厕所不应建在房屋内的固有观念,抵触厕所进院入户;个别村民珍惜、爱护公共设施意识不强,人为涂画、挪动、损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守旧,认为水冲式厕所把肥料都冲走了划不来,改厕后并未真正投入使用,造成资源的二次浪费;不少村民自家门前的卫生不清理,自我管理的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等等。这种“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农村环境常常陷入“整治-破坏-再整治-再破坏”的恶性循环中。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村落农户居住地比较分散,生活垃圾需要集中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据了解,我区尚未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需集中转运到市东部垃圾填埋场和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统一处理。由于生活垃圾收运设施不足、垃圾回收中心设施配置不健全、垃圾终端处理场(厂)较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效果不佳。史院乡虽然已建成了污水处理站,但污水管网配套不足,污水收集不彻底,个别地方尚存在农村污水、粪污等自由排放的现象。加之部分建成运营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由于后期维护经费不足等,破损严重,使本就配置滞后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减少,也严重影响了环境整治的效果。
(三)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虽然建立了县区财政投入为主、乡镇财政投入为辅、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但群众的自筹资金无法确保收缴,影响了后期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均实行市场化运作,农村生活垃圾运往市东部垃圾填埋场和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统一处理,垃圾运输距离远、处理成本高,还要付给垃圾处理中标企业不少的运营费用;加之各乡镇尚需投入人力财力处理陈年积存垃圾、清理田间沟渠垃圾等,乡镇的财力、人力负担大大增加,不少乡镇难以为继。另外,相较于物价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厕所革命”补贴标准明显偏低,基层资金配套压力大,厕改工程标准“被降低”;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也给基层财政带来不小压力。
(四)长效监管机制乏力。目前,我区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不同部门牵头负责,具体业务由对口的职能部门负责建设与管理。但是由于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政策吃不透、业务不熟练,对平常建设与后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线指导把关的能力跟不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效率跟不上。少数基层干部对农村环境“三大革命”长效治理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整治工作开展之初,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护、重实体改建轻观念改变,没有把全面整治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没有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往往急于求成、疲于应付考核,整治工作沦于“走过场”“一阵风”,达不到应有的长效整治效果。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村民知晓农村环境整治的基本要求,形成有利于工作推进的社会氛围。继续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家庭”、清洁户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激励农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落实“门前三包”制度,要求各家各户负责对自家庭院内及房前屋后的垃圾进行彻底清除;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覆盖到村庄的每个角落、延伸到地下的“最后一公里”,关系着农村环境整治的成败。就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来说,要巩固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垃圾桶、垃圾车、环保队伍等配套建设,依据乡镇人口密度和运输半径,加快垃圾焚烧厂、中转站建设,提高垃圾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来说,要采取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方式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将各行政村处理过的污水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到长久之效。就农村改厕来说,要坚持经济适用、方便使用原则,合理确定厕所选址,尽可能利用原来的厕屋进行改造,严禁改厕“一刀切”,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并在控制造价的基础上保证改厕使用的三格化粪池、水箱、厕具等材料设备质量和安装工程质量。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区、乡镇财政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经费保障机制,将建设运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自然村改厕实行先建后补,分类分档,以奖代补,根据验收情况依规据实拨付区级资金;建议提高补助资金标准,特别是结合扶贫工作,提高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改厕补助标准。各村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差别化落实村集体资金补助。在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吸收城市管理经验基础上,依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兼顾农民承受能力,适当收取垃圾污水处理费用。同时,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运用市场办法解决资金难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项目,鼓励把农村环卫保洁、污水设施运营和维护整体发包给有资质的企业。
(四)建立长效管养机制。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应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坚决避免建成后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应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明确县区、乡镇、村三级对农污项目的运行管护责任,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村民自查自治、乡镇互查互评、县区督查问责”的管养制度,督促承担垃圾治理作业企业按标准配置收运设施和保洁人员,保障垃圾治理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已建成运行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要同步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出水水质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改厕后的检查维修、定期收运、粪渣资源利用等后续工作,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厕所“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的目标。
民盟田家庵基层委员会
|